没想到转眼间,已经写了一整年的 newsletter,没有一周落下。正巧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写作的话题,于是挑了几个问题,也问一问自己。

与自己对谈一下,把这份笔记作为状态的存档点。


阿阳:为什么开始写作?

: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说最初想写东西,大概是每个程序员都会有的经历:技术博客。不过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沉迷在折腾博客系统上,而不是文字内容本身。学习嘛,就得上网查找资料,从别人的博客里能学到不少知识,当时是想着,从中文互联网圈收获不少,是不是自己也能写点什么来帮助别人,也能留下点自己存在过的证明。

从学习的方法论来看,构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正向循环,才是健康的学习过程。而且分享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将自己的思考、经验和总结写下来,对自己或是别人都是有好处的。

 

阿阳:你刚才提到了存在,写作和存在是什么关系呢?

:你想想,要怎么才能证明一个人存在过呢?如果我告诉你,世上有一个叫张三的人,你大概也只是将信将疑吧?就算名字独特到不会再有人重名,也只是听说了而已,总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你眼前,你才会觉得,哦原来真的是有这么一个人。

也不是说要功成名就,弄得人尽皆知才算,能被人看见就行,也算是将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当然不排除有人设法用虚构的东西来欺骗你,就算这样,也能证明那个欺骗你的人是存在的。你得留下点存在的实体证明,文字也好,影像也罢,能比自己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阿阳:除了文字之外,有尝试过其他方式或渠道吗?

:其实还尝试过不少。我和朋友一起拍过 vlog,录过电台。vlog 拍起来倒是不难,但是剪辑太花时间了,体验了一次就没再继续下去。电台的话,后来朋友去了另一个城市,虽然经常通话长聊,但不是面对面地坐着,总觉得欠缺了一些什么。

影像、声音、文字,比较起来,感觉自己还是喜欢文字更多一些,而且也比较简单。坐在书桌前,多花点时间和自己对话就能写出来(就像现在一样。

 

阿阳:看你的网站上,除了文章外,还有 newsletter,而且你也有公众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blog 和公众号是为了做输出,而 newsletter 纯粹是分享。

写 blog 的时候,会考虑内容的结构,起个有趣的标题,考虑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

写 newsletter,起因是当时在自学英语的时候,订阅了 David Perell 的写作课,他也有自己的 newsletter,叫 Monday Musings,每周一分享他的思考。后来看到 happyxiao 的网站,他每天会更新 blog,看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能长期坚持写点东西,是很酷的一件事,就想着自己也试试。

我平时也会进行一些碎片化的思考,思绪的漫游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然后在手机上记录这些想法的碎片。这时候往往有很强烈的欲望,想同朋友分享,所以在 2021 年的三月份,我开始写自己的 newsletter:Sunday Musings。每周日写一封信给订阅的朋友,分享在这一周里的想法碎片。

 

阿阳:写东西的时候,会有压力吗?

:感觉自己现在还处于盲目表达自我的阶段吧,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股脑输出,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和目标,也谈不上技巧。所以现在还算是很自然的写作流程,有想法了就写写,没有的话就耐心等一段时间。

写作的内容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读书笔记和一些学习总结之类的,近期也在考虑写点主题性的东西。而且写到现在,慢慢开始觉得轻松不少,就像我以前说的,“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路上,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会给下一步注入信心和新的动力”。

 

阿阳:那到现在,有什么收获吗?

:到现在有了一点点的关注和订阅,当然目前我还不是特别在意这个数字,也完全没有想靠这个挣点钱的想法。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又能帮助更多人,就足够了。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同感吧。有几次朋友给我回信,例如说也有类似的感触、或者引发了他的其他想法,这种被认同的感觉,能让我开心一整天。

 

阿阳:之后有什么计划?

:肯定是要保持继续输出的,然后想练习一下写作的技巧,尝试一些主题性的内容。

我觉得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就像是一片自己的试验田,可以在上面尝试很多东西。而一些之前有过积累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变成全新的样貌来呈现,这就是不同领域的“组合拳”,组合在一起会有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