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是因为,近期有打算“重构”一下我的笔记系统。

我有记笔记的习惯,不管是看书、学习,或是灵光一闪的想法。我也有不少输出的渠道,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写 blog,还有每周的 newsletter。不管是聊天也好,还是写文章,表达的越多,也会涌现出更多新的想法,我已经从中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是,以往的笔记习惯也显得越来越低效了。

这本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就是在介绍一种高效的笔记习惯,中文版的译名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书里重点介绍了德国学者卢曼(Luhmann) 的故事。卢曼是个公务员,业余时间爱好阅读社会学相关的内容,他将所有的笔记、想法写在小纸片上,编上号,全部收集在卡片盒(slip-box)中,并将有关的想法串在一起。这些源源不断的笔记,最终汇聚成了 50 本专著和 600 篇论文,还有大量的手稿和内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引言里,介绍了卡片笔记的概念、方法;第二部分是四个重要的原则;第三部分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个笔记系统来更好地写作。

对而我言,最想了解的就是第一部分,后续写作相关的内容,稍显宽泛而冗长。David Perell 的写作课里有更多细化、可以实践的方法,所以草草翻完。接下来,还是聊聊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

写作与思考

写作就是坐在一张白纸前,然后用文字将纸面填满的过程吗?

如果你有一些写作经验,答案是否定的,当然高考作文题可不算(苦笑)。写作是在表达想法,而想法,早在写作之前就已经产生,甚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想法冒出来。

所以在写作前,这些想法的质量,就决定了文章内容的质量。就像一家好的寿司店,一定是在营业前就开始精心准备,从市场买来新鲜的鱼,剖开、清理、腌制好,最后才用一点时间,切片、捏成寿司、摆在你面前。

对于在思考,或是在做内容输出的人来说,这些想法是如此宝贵,然而人的记忆却并不牢靠,因此需要一套高效的笔记系统来作为“第二大脑”,存储想法,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笔记就像雨水汇集成河流一样,形成知识的复利

用机制来代替主动性

人都是想偷懒的,对吧?

如果让你制定一项计划,例如一年内看完 20 本书,你需要不断地 push 自己,不情愿地去翻开书,然后完成目标。

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但前提是有。如果想要达到一个目标,但又没有特别强的积极性时,该怎么办?建立一套简单的机制就好了,例如挑自己感兴趣的书看,看书的时候做做笔记,看完了写一篇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完成每一步都有些许的满足感,并且随着这套机制一次又一次的执行,你会收获更大的成就感,以及良好的习惯,我就是这么做的。

卡片笔记法也是如此,通过简单、固定的流程,提取想法,帮助思考。

如何写卡片笔记

这才是我想学习的重点。

方法也很简单:记录灵光一现的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记录阅读的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然后将它们转换为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并放入卡片盒中(slip-box),需要时取出来用就行了。

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就不细谈,因为他们都比较“临时”,能做到快速输入就好,真正有用的是永久笔记。一张小卡片上仅记录一条永久笔记,而一条永久笔记里,只记录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为比较完整的观点,必须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包含了必要的上下文。当你需要表达、写作时,这些已经记录了自我观点的小卡片,就是强大的兵器库了,取出来就可以使用,不需要再来转述。

而在卡片盒中,相关的想法需要串联起来,做好双向关联。一个内容满满的卡片盒,会给你的思考、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容,抬起一根细绳,你就能拉出一长串早已准备好的想法。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动手重构现有的笔记系统了,近期会思考实践一下,然后单独写一篇文章来介绍,如果你也有相关的想法,要和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