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了,再一次

几天前,走出理发店,刚掏出手机,准备在群里“每日一问”,期盼着有人能回复“营业了”,没想收到的竟是一封告别信。 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我的快乐老家终究没能熬过疫情。 有些快乐只能永久地封存在记忆里。周五的天色渐渐变暗,到点了背上包,轻快地穿过人群,选择坐地铁而不是堵在车道上,就能早早地坐在吧台一角。点一杯最爱的酒,两三口咽下,和朋友在微信上互道“快乐周末”,然后再点上一杯,慢慢拉开轻松的夜晚。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熟悉的味道,在习以为常之前,一切都始于命运的相遇。 2019 年的 5 月,我和 92 录了第一期播客,聊了聊游戏 VA-11 Hall-A。在游戏里,赛博朋克的世界,一家名叫 Vallhalla 的酒吧,你是调酒师 Jill,在酒吧倒闭前的一个月,与一群客人、朋友发生的日常和故事。 而在两年后,偶然间在通普路上发现了熟悉的黑色招牌,亮紫色的灯带刻出“VA11”的字样,进门后翻开酒单,“Piano Women”、“Gut Punch”,确认过眼神,这里就是快乐老家。 长长的吧台上摆满了可爱的玩具,柚子和小寒静静地站在酒墙前,她们是盛开的花朵。 有时候我会和朋友一块儿来惬意聊天,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总是笑称自己是吧台钉子户,坐在前排偷学的三好学生,但其实这才是最好的体验吧,就像游戏里的 Jill 一样,坐在一旁听客人诉说他们的故事,又有点像是威廉吉布森笔下的,酒吧里的归栖者,“他们像群鸟一样栖息在此,等待被唤醒”。 最早开始探索酒精的时候,会和朋友一起玩 bar hopping,一家酒吧只点一杯酒,一晚上能边走边逛 4、5 家。在便利店调酒,把 shot 塞进果冻里,比谁能把微醺的状态延迟到更长。 但是一切都是会变的,有的人只会见上一面,有的体验重复了也就乏味。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上一次微醺是什么时候?四目相对,久久没有回话。我不知道是因为麻木了而变得不再敏锐,还是人与酒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正轨,重要的是面前坐着的人,其他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氛围变得更融洽。 可惜的是,一家喜欢的酒吧停止了营业,反反复复的疫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尽头。 当然,往好处想,或许 va11 会在不久的将来,以另一个样貌与我们相遇。我也不会停止自己探索的步伐,前往下一个快乐老家。 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中,还可以喝到那杯“自由落体”,就像之前在 va11 喝到的那样。其实我偷偷给它换了个更长的名字,“在自由落体时却注意到还没割舍的夕阳”。 道别后,再出发。多去尝试,和更多的人相遇吧,毕竟,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

April 9, 2022

DDIA 笔记 | 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 什么是存储引擎呢?如果说引擎是汽车的核心部件,那存储引擎同样也是数据库的核心部件,它规定了数据存储时的结构、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接口,以及索引、锁和其他功能。 存储引擎也有许多不同的分类维度。从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上来看,主要有两种,OLTP 和 OLAP;而从数据存储的结构上来看,也会分为行存和列存;为了加速数据的查询,又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索引结构。 这篇文章,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分别介绍一下概念、原理和优缺点,在掌握了这些有关存储引擎内部的知识,你就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应用挑选合适的存储引擎,做出更有效的优化。 本文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好书值得细品。 最简单的存储引擎 如果让你用几行代码来实现一个存储引擎(或者数据库),你会怎么做? 我们可以用 linux 命令来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bin/bash db_set () { echo "$1,$2" >> database } db_get () { grep "^$1," database | sed -e "s/^$1,//" | tail -n 1 } 写入时,使用 echo 命令将数据以 key - value (键值对)的形式存入文件;查询时,使用 grep 和 sed 命令来获取 key 对应的 value,并用 tail 命令获取最新的一条数据。 这样,我们用两个函数就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库,可以存入 key - value 结构的数据,而且和很多真正的数据库一样,内部使用 log (日志)数据文件,并且是 append-only(仅追加)的数据文件,而正因为每次写入都是在文本尾部追加,这个数据库有非常不错的写入性能。 但是读取数据的时候,性能就不尽人意了。如果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每次使用 db_get() 查询时,必须从头到尾扫描整个数据库文件,时间开销是 O(n) 的,意味着如果数据量翻了 n 倍,查询耗时也要翻 n 倍,这是不能接受的。...

April 5,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全息玫瑰碎片

尽管最近的阅读状态很差,磨蹭于其他杂七杂八的事,导致这本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才看完。而自己又无力形容和描述,阅读过程中的视听享受,只能挤出苍白的形容:真好啊。 这一本是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集:《全息玫瑰碎片》。 很早之前就已听说过这如雷贯耳的名字,甚至也早早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同名的写作群体,全息玫瑰碎片 HologramRose。 到手的这本实体书,是机核网的特别版,多了一个封套,和一个特别定制的 PCB 电路板直尺,牛逼疯了! 关于威廉·吉布森,如果你听说过这个名字,赛博朋克之父,最著名的便是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而在这本《全息玫瑰碎片》中,收录了一些早期的短篇,你也可以在《神经漫游者》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我仍在惊叹,威廉·吉布森能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高科技,低生活”,绚烂又凛冽的赛博朋克世界。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薄薄的篇幅下,却是完整又丰富的世界观和架构。 我喜欢书中简短有力的描写,脑海中老是浮现起银翼杀手的画面,我是指 1982 年的那一版。我当然过分喜爱《银翼杀手 2049》,但是 1982 年老旧的画面,和幻想中赛博世界的疏远,才更有冲击和质感,忘不了雨夜的泪水。 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观赏一部部电影,倒不如说像是戴着 VR 头盔,跟着主角在那些世界上进行冒险。起初还略微反感于翻译,机械而又些许生涩,往后看反而觉得贴切,是那个世界应该有的样貌,而文字就是如此奇妙,明明是符号,却能将你拉入异世界的天地中。 随书附赠的 42 老师的导读也是精彩,看完每一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翻看他写的读后感,然后羞愧于自己没法写出这样的体验,并再一次感叹:真好啊。

March 22, 2022

与自己对谈 | 写作,存在,和可能性

没想到转眼间,已经写了一整年的 newsletter,没有一周落下。正巧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写作的话题,于是挑了几个问题,也问一问自己。 与自己对谈一下,把这份笔记作为状态的存档点。 阿阳:为什么开始写作? 我: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说最初想写东西,大概是每个程序员都会有的经历:技术博客。不过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沉迷在折腾博客系统上,而不是文字内容本身。学习嘛,就得上网查找资料,从别人的博客里能学到不少知识,当时是想着,从中文互联网圈收获不少,是不是自己也能写点什么来帮助别人,也能留下点自己存在过的证明。 从学习的方法论来看,构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正向循环,才是健康的学习过程。而且分享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将自己的思考、经验和总结写下来,对自己或是别人都是有好处的。  阿阳:你刚才提到了存在,写作和存在是什么关系呢? 我:你想想,要怎么才能证明一个人存在过呢?如果我告诉你,世上有一个叫张三的人,你大概也只是将信将疑吧?就算名字独特到不会再有人重名,也只是听说了而已,总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你眼前,你才会觉得,哦原来真的是有这么一个人。 也不是说要功成名就,弄得人尽皆知才算,能被人看见就行,也算是将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当然不排除有人设法用虚构的东西来欺骗你,就算这样,也能证明那个欺骗你的人是存在的。你得留下点存在的实体证明,文字也好,影像也罢,能比自己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阿阳:除了文字之外,有尝试过其他方式或渠道吗? 我:其实还尝试过不少。我和朋友一起拍过 vlog,录过电台。vlog 拍起来倒是不难,但是剪辑太花时间了,体验了一次就没再继续下去。电台的话,后来朋友去了另一个城市,虽然经常通话长聊,但不是面对面地坐着,总觉得欠缺了一些什么。 影像、声音、文字,比较起来,感觉自己还是喜欢文字更多一些,而且也比较简单。坐在书桌前,多花点时间和自己对话就能写出来(就像现在一样。  阿阳:看你的网站上,除了文章外,还有 newsletter,而且你也有公众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我:简单来说,blog 和公众号是为了做输出,而 newsletter 纯粹是分享。 写 blog 的时候,会考虑内容的结构,起个有趣的标题,考虑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 写 newsletter,起因是当时在自学英语的时候,订阅了 David Perell 的写作课,他也有自己的 newsletter,叫 Monday Musings,每周一分享他的思考。后来看到 happyxiao 的网站,他每天会更新 blog,看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能长期坚持写点东西,是很酷的一件事,就想着自己也试试。 我平时也会进行一些碎片化的思考,思绪的漫游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然后在手机上记录这些想法的碎片。这时候往往有很强烈的欲望,想同朋友分享,所以在 2021 年的三月份,我开始写自己的 newsletter:Sunday Musings。每周日写一封信给订阅的朋友,分享在这一周里的想法碎片。  阿阳:写东西的时候,会有压力吗? 我:感觉自己现在还处于盲目表达自我的阶段吧,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股脑输出,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和目标,也谈不上技巧。所以现在还算是很自然的写作流程,有想法了就写写,没有的话就耐心等一段时间。 写作的内容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读书笔记和一些学习总结之类的,近期也在考虑写点主题性的东西。而且写到现在,慢慢开始觉得轻松不少,就像我以前说的,“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路上,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会给下一步注入信心和新的动力”。  阿阳:那到现在,有什么收获吗? 我:到现在有了一点点的关注和订阅,当然目前我还不是特别在意这个数字,也完全没有想靠这个挣点钱的想法。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又能帮助更多人,就足够了。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同感吧。有几次朋友给我回信,例如说也有类似的感触、或者引发了他的其他想法,这种被认同的感觉,能让我开心一整天。  阿阳: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肯定是要保持继续输出的,然后想练习一下写作的技巧,尝试一些主题性的内容。 我觉得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就像是一片自己的试验田,可以在上面尝试很多东西。而一些之前有过积累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变成全新的样貌来呈现,这就是不同领域的“组合拳”,组合在一起会有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  

March 20, 2022

风格笔记 | Post-Rock

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音乐世界之大,有流派(genre)和风格(style)之分,其中流派是大类,例如 Rock、Electronic、Hip-hop,而风格则是流派下的细分,例如 Shoegaze、Post-Rock、House、Boom Bap、Trap 等等。 现代的音乐,很难以一种风格来严格界定,艺人们常常会在专辑、歌曲里融合多种音乐风格。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好奇,每种风格的由来、听起来又是如何独特,这个风格笔记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会用文字和 mix 来介绍一个具体的音乐风格,仅仅是兴趣使然,一些探索的记录,也会有些主观臆想,欢迎交流和指正。 戴上耳机,我们出发。 Post-Rock 本期我们来听一听 Post-Rock。 Post-Rock,中文为后摇、后摇滚,genre 归属于 Rock。 曾经是反摇滚的实验先锋,如今已是音乐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脉。 历史 “Post-Rock”这个词,是由评论家 Simon Reynolds 创造的(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呢),1994 年,Reynolds 在期刊 Mojo 上评论 Bark Psychosis 乐队的专辑《Hex》时,使用了这个词汇。而在随后的几个月,Reynolds 阐述了当时的想法,他用“Post-Rock”来形容“使用摇滚乐器来做非摇滚的事情,用吉他来突出音色、音质,而不是 riff 和强有力的和弦”。 “使用摇滚乐器来做非摇滚的事情”,所以后摇天生就是反摇滚的叛逆小子,充满实验精神。我们把时间稍稍往前倒带,来到 1991 年,在这个奇妙的年份里,有两支乐队沿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打破传统,埋下了后摇的种子。这一年,Talk Talk 乐队发行专辑《Laughing Stock》,是乐队从合成器流行乐转型后的巅峰之作,巧妙地融合了爵士(Jazz)和氛围音乐(Ambient)。Slint 乐队发行专辑《Spiderland》,他们从后朋克(Post-Punk)转变而来,在这张专辑里不断堆叠情绪,一直延伸到第四首《Washer》,情绪在 6:50 处爆发,随后转为平静,这也是专辑里最符合后摇传统模式的曲子。 这两张专辑被公认为后摇的开山之作,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各自破旧立新的胆识和魄力,都对后摇音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间来到 1996 年,Totoise 乐队发行的专辑《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是被大家公认的第一张 Post-Rock 专辑,其中《Djed》这首长达 21 分钟作品简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乐队就像 DJ 一样,将不同的乐段剪碎再拼凑,却有绝妙如万花筒一般的美感。在这一时期,后摇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乐队们都在勇于尝试突破和创新,没有模式,没有范本,甚至愿意牺牲听感,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1997 年,Mogwai 发行了处女专辑《Young Team》,一举打入英国专辑销量榜前 80 名,成功将后摇带入了主流音乐圈的视野。这张专辑中能看到 Slint 的影子,流动的编曲,用噪声来营造氛围,还有喃喃低语的人声。但是相较于之前乐队的实验性质,Mogwai 的音乐更具体、更容易被人理解,也正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后摇音乐的模板形成了:单薄的开场,各种器乐逐步加入,加上一些采样的声音,慢慢堆叠情绪,然后在爆发点甩出宏伟轰鸣的巨大音墙,最后戛然而止,收尾于平静。在此之后,Explosions In The Sky、MONO、God Is An Astronaut 等等大名鼎鼎的后摇乐队,都是对这个结构的照猫画虎。...

February 27, 2022

风格笔记 | Shoegaze

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音乐世界之大,有流派(genre)和风格(style)之分,其中流派是大类,例如 Rock、Electronic、Hip-hop,而风格则是流派下的细分,例如 Shoegaze、Post-Rock、House、Boom Bap、Trap 等等。 现代的音乐,很难以一种风格来严格界定,艺人们常常会在专辑、歌曲里融合多种音乐风格。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好奇,每种风格的由来、听起来又是如何独特,这个风格笔记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会用文字和 mix 来介绍一个具体的音乐风格,仅仅是兴趣使然,一些探索的记录,也会有些主观臆想,欢迎交流和指正。 戴上耳机,我们出发。 Genre: Rock | Style: Shoegaze 本期我们来听一听 Shoegaze。 Shoegaze(盯鞋),又名 shoegazing、自赏、盯鞋、修盖子。它兴起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英国地下音乐的舞台上,并发展为了 90 年代初英伦独立/另类摇滚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历史 “Shoegaze”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杂志 Sounds 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乐队 Moose 在演出中,看着贴在地板上的歌词来演奏。随后杂志 NME 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些新兴乐队的吉他手在表演时,全程低头盯着地板或者效果器,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当然这帮特立独行的小年轻们才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一路低着头,把效果器和混响开到最大,刮起了一阵盯鞋旋风。 人们普遍认为盯鞋的灵感来源于 80 年代的朋克、车库乐和一些独立摇滚音乐,例如乐队 The Cure、Sonic Youth,甚至是一些充满反馈、失真和嗡嗡声的音乐实验。而真正意义上的根源乐队,则是 Cocteau Twins 和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缩写为 JAMC),JAMC 在 1985 年发行的 《Psychocandy》也被认为是首张 Shoegaze 专辑。 提到盯鞋,就不得不提起乐队 My Bloody Valentine(缩写为 MBV),他们在 1991 年发行了专辑《Loveless》,可以说是 Shoegaze 这一风格的标准模板,也是 Shoegaze 的巅峰之作。 从 90 年代初期到中期,在这短短不到 10 年间,涌现了大量出色的乐队,然而这段辉煌时期却像昙花一现。在 90 世纪中后期美国垃圾摇滚(grunge rock)和英伦摇滚崛起后,盯鞋的风头不再,许多乐队或转型做流行,或转向更小众,或是直接原地解散,直到千禧年后才迎来第一次复兴(Nu-gaze)。而在 2010s 后大量老牌盯鞋乐队进行了重组和复出,MBV 也在时隔 21 年后,于 2013 年发行了第三张专辑《m b v》,让人怀念起曾经的岁月。...

February 19,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看完后对这本书略感失望。 从有限/无限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这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无限游戏的规则必须在进行过程中进行改变。 以此定义为根基,作者讨论了两种游戏的各种特征,例如惊奇在两个游戏中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死亡对于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重要性等。 沿着这个视角,社会可以视为有限游戏,大的社会包括大量的游戏,而文化则是无限的游戏。所以社会有边界来限制条条框框,而文化则由视界(horizon)来定义。接着又将权力、语言、性、疾病、死亡、战争、自然、机器、宗教、神话等我们在世上所遭遇的重要主题,都通过“两种游戏”这条线索,逐一思考了一遍。 卡斯似乎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游戏观”的转换,即从有限的游戏转向无限的游戏。但是,这两种游戏也绝非二元对立的吧,人也是复杂的。 能用一个视角的切入,来解释、解读整个世界,是很厉害、很酷的一件事,但也很赖皮。不过作者在开篇就悄悄掩盖了这一点,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哈哈。 另外,你有见过那种纯粹的无限游戏玩家吗?纪录片《徒手攀岩》 可能是对无限游戏最好的诠释:攀上酋长岩的那天下午,Alex 又开始了锻炼。

February 6, 2022

写了 41 期 Sunday Musings 后,我挑出了这些关键词

前些日子,和朋友约了要做一次 2021 年的总结复盘,回过头翻看自己在去年写的 41 期 newsletter ,发现有些关键词频频出现,于是把他们挑出来,梳理一下想法,也分享给你。 关于“思考” 思考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吧?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辗转反侧的夜晚,捕捉到了一些灵感的火花,立马亮起手机匆匆记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兴奋地继续深入思考,而坏消息是,明早起来又是犯困的一天。 思绪的漫游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如果不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或者分享给朋友,那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在 2021 年的三月份,我开始写自己的 newsletter:Sunday Musings。每周日坐在书桌前,写一封信给订阅的朋友,分享在这一周里的想法碎片。 除了漫游式地思考,很多时候,思考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2021 年 6 月份,网易 CEO 丁磊在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呢?笛卡尔说要怀疑一切,周国平在演讲时说,“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它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 不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资讯、他人表述的信息,都有可能是“陷阱”,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带进沟里。怎么才能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呢?首先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多问 what、how、why;对于关键的信息要手动 check,从不同的渠道交叉验证;多读书,广泛地阅读,不同的说法、矛盾的观点能让大脑保持活跃。 关于“长期主义” 也不知道是演算法带来的错觉,还是周围的世界就是这样在变化,这几年的互联网环境,似乎显得有点浮躁了。一些成就来得如此快速,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你早早地定下了自己的小目标,我会羡慕并祝福你。而如果你也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但仍想往前走一走,不妨做点长期投资自己的事情。陆奇博士说,技术创造价值的核心关键是长期主义,我觉得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所以我有一些长期在做的事,阅读、学英语、写 newsletter。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三分钟热度,刚一开始就坚持不住,而在我看来,稳定能带来安全感和自信。记得一开始跑五公里的时候,最累的那一段是在三、四公里处,我会给自己心理暗示,“已经跑了三公里了,剩下的都不到一半,没有理由跑不完”。同样地,写了 40 篇 newsletter,就意味着我能写完第 41 篇,和第 100 篇。 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路上,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会给下一步注入信心和新的动力。 关于“领域和组合拳” 觉得自己平平无奇?就算掌握的技能都很普通,但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能让你变得很出众。 如果你是个普通网球运动员,你很喜欢这项运动,但是也知道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成为世界冠军。你尝试着把网球和教学这两个技能结合一下,于是开始研究制作教学视频,上传到 B 站或者 Youtube。你可能也很难成为最优秀的视频制作者或是网络销售,但是将这些平平无奇的技能结合在一起,你就是独一无二的。 呐,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和一些奇奇怪怪的兴趣爱好。例如听了好多好多的音乐,喝了好多好多的酒,朋友和我说,“听了这么多歌,可别白白浪费了”,所以我正在努力成为卧室 DJ、厨房 Bartender。兴趣随着时间的投入可能会转变为领域,领域需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来精进。当把这些领域排列组合一下,就很可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许我该尝试一下,将曼妙的音符滴入自己调的酒里,或是让酒水的风味在文字里肆意流淌。 回顾一下自己熟悉的领域,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吧。如果你愿意分享自己虎虎生风的拳法,留言给我,我们可以 battle 一下。 关于“终极问题” 《Talk like TED》这本书里提到了三个问题: What do you do? What are you passionate about? What makes your heart sing? “What makes your heart sing?...

January 22, 2022

风格练习 | 杭州真是无聊啊

“杭州真是无聊啊” 我缓缓放下酒杯,冷不丁地冒出这一句。阿朱似乎有点恍惚,见她没有任何反应,我不得不叹着气,把这句话又重复了一遍。 “在哪都是这样”,她苦笑了一下,然后侧过身去,盯着窗外,也是轻轻的一声叹息。 我和阿朱有四五年没见了,之前在一个演出的现场认识,然后她去了英国念书。我们在社交软件上聊各自看的书和电影,搜罗到的一些好听的音乐,自然而然地聊到了酒,恰巧我们都爱喝,于是一拍即合成为了云酒友,熟悉又陌生。这两年因为疫情,她决定先回国工作一阵子,先到了上海,然后挑了个周末,来杭州找我喝几杯,就约在凤起路边上的一家小酒馆见面。 “麻烦给我点个五星好评啊!” “好嘞,谢谢师傅”,跳出车门,又差点被一阵刺骨的寒风给推回车内。我拉上外套的拉链,等车流缓缓褪去,然后快步穿过马路。 一个男人蹲在马路牙子上打电话,右手上燃着烟。猛地吸完最后一大口,把烟蒂丢在身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冷的缘故,还用力地跺了两脚,转身拉开了酒馆的门。 我紧跟着那个男人进入店里,身后的冷气也紧紧跟着,然后被大门结结实实地拦在了外面。店里很暖,眼镜立马蒙上了一层雾气,只好先将眼镜摘下。 模模糊糊地扫了一眼,坐满了人,DJ 站在台后放着歌,吧台的角落里有个身影朝我挥了挥手。 挤过窄窄的通道,坐上吧台,“杭州的交通嘛,你懂的”,我有点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阿朱看着我笑了笑,“一杯 Negroni”,然后把酒单移到我面前,我点了一杯清爽的特调。 虽然我们一起在线上喝了不少酒,也在电话里碰了无数次杯,但是这么面对面地喝酒聊天,倒是头一回。 酒液滑入口腔,话匣子也就被打开,我们开始聊工作、生活、未来长久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我的定义。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其实一点都不了解她,甚至不知道阿朱真实的名字。 她也一样不了解我吧。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秒还停留在昨日,下一秒就是全新的一天,而原本热热闹闹的小酒馆,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杭州真是无聊啊” 在感叹完这一句后,我们点了最后一轮酒。吧台喝开心了的客人请了全场一个 shot,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我和阿朱走出门,在马路边摇摇晃晃地又聊了一会,然后送她上了车。 挥了挥手,约了下次再见面。我把手往衣袖里缩了缩,沿着路往前走,冷风吸入肺部,稍微清醒了一些。 站在湖边,没有车来车往,没有拥挤的人群,安安静静的。 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西湖。 我努力回想起一些画面。一些开心的 party 和 live,碰杯时清脆的声响,喝了酒微微泛红的脸庞,在中山北路吃的寿喜锅,几家冷冷清清的咖啡店,太子湾慵懒的草坪,在空无一人的万松岭隧道里旋转、跳舞,在弯弯绕绕的弄堂里穿梭、冒险。 “杭州真是无聊啊” 和阿朱抱怨的这一句,我也频频和其他朋友重复,一遍又一遍。 或许这预示着新的开始,对一些过往的告别,又或许只是无疾而终的期许吧。

January 16,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夜晚的潜水艇

或许是很久没有读文学,看书的节奏显得有些仓促,文字快速地流淌过我的眼睛和身体,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于是我立马把书合上,这不是看文学的好状态。 等了两天后再把书翻开,享受安静的午后片刻。 “游荡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 汉语的一种风度与可能性”,书腰上写着的这句话,是对整本书的精准概括了。 我又去翻阅了一下,之前看《文学阅读指南》时写的笔记。“为什么他们看小说像举着万花筒?”,忘记是自己的疑惑还是书里的原句,但是在阅读时,确切是看到了万花筒里折射出灿烂的光。彩蝶、流云、字碑、遁入虚空的琼浆、深海里的蓝色潜水艇,奇妙的意象随着乐章翩翩起舞。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听饶舌比较多的缘故,我有些在意文字的韵律。长句短句,抑扬顿挫,如果读起来连绵不绝,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趣,那就是好书了。但是也听说过,有些人看书的时候,脑袋里是没有声音的,仅仅是眼中的串串字符,每每想到这,“啊,真是有些可惜”。 “语言是惊人的创造力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造出的最辉煌的工艺品”,这是先前笔记里的摘录的另一句,读《夜晚的潜水艇》时,就像是在把玩精美的器具。然后风起,悄悄推开了,严丝合缝的想象力的窗户。

November 2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