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2013 年的春天,游戏制作人(我最喜欢的)小岛秀夫写了一本《我所爱着的 MEME 们》,在书的开头,写着上面这句话。“而在 6 年之后的现在,这句话仍然不变”,他在新书《创作的基因》的序章里这样回应。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 17 年刚毕业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穷查理宝典》,大概是体会到了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于是在 18 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一年看 20 本书。幸运的是,最后这个目标成功达成了,但是在最后的一两个月,为了完成这个承诺,有点囫囵吞枣地翻阅了几本。所以在这之后,也不再给自己定类似的 kpi,而是随性地保持阅读的习惯,有兴致就每天翻看,累了就多喝凉水。 翻开一本新书,都会拍上一张照打个卡,从 1 到 20,不知不觉中,数字暂时停留在了 47。 我是如何挑书的呢? 其实就是两个字,“随缘”。多半是出于好奇,又或许是因为封面好看,也有些是来自很重要的朋友的推荐(所以如果有喜欢的书,记得分享给我)。 我好像有点固执的,几乎只看纸质书,而且翻开了就一定要看完。遇到感兴趣的书的时候,总是兴致匆匆,在多抓鱼上抢书锁定,凑几本包邮后立马下单,然后发现书箱里还没看的书越堆越高。 我会在 OneNote 上记笔记,摘抄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内容,像是给这本书标上自己的索引,方便日后回来查阅。但是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当时阅读的感受,只剩下笔记里干巴巴的一些引用,有的甚至一片空白。 于是开始写读书笔记,想要记录阅读后完整的体验,和一些想要分享的思考。《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看书的时候,要问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怎么讲的?讲的好吗?和我有什么关系?看完书后,顺着“哲学四问”,在读书笔记里写下答案,也算是没有白白读过吧。 我从这些书里得到了什么? 看完《自下而上》会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但是看完《人类群星闪耀时》又觉得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学习《简单的博弈论》、《简单的逻辑学》,研究足球的时候学习《数字游戏》。看《故事写作大师班》、《风格练习》,想学习写作但是没学会。盯着酒杯发呆的时候会想起《存在主义咖啡馆》里的萨特,照镜子的时候偶尔会想起《局外人》。《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我体会不到,《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曾经打败过我。《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告诉我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会是卓越,而《基本美》,就是基本美。 原来真的看了不少书,那浪费的这些时间也就不足为过,再多看一点书吧。 之前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想好名字,现在有了答案。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March 31, 2021

还没想好名儿的读书系列 | 《深度说服》

为什么要辩论? 是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吗?听双方激烈地争论爱情和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真的有答案吗? 答案自然是一句废话:“爱情和面包都很重要”,所以为什么要辩论呢?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可能会问问自己,爱情的定义是什么?爱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在哪些情况下,财富更重要?在经过一系列缜密地思考、碰撞之后,你肯定也知道了答案“爱情和面包都很重要”,但是你对爱情和面包的理解,会更加清晰、深刻。如果真的到了爱情和面包的十字路口,相信你不再会一脸茫然,而是有信心和理由,坚定地走下去。 “辩论的目的是要找出有价值的观点,人们相信、接纳这个观点,从而产生更强的信念。” 这一本《深度说服》,就是教你如何思辨、反驳、提问和说服。 说起辩论,就有点双方互相博弈的意思,事实也是如此,书中的很多经验也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当然,辩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服对方,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有机会与他人进行一场高质量、公平的“辩论”。辩论更重要的在于思考,在脑海中与自己进行“辩论”,最后得到的观点,就是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问题,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时候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但是支支吾吾就是说不清楚。我一直都觉得,说出来的言语是最能直接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所以之前有和@92 一起录电台“怪话贩卖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同时也是想借这个形式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针对思考、反驳、提问和综合说服,书中列举了对应的思路和原则,还很多实践方式,我就不再复述了。 既然是一本实践类的书,里面讲述的方法,真的有这么好用吗? 之前我自己没怎么接触过辩论,正好前段时间有朋友和我聊到奇葩说,书里也有提到,于是我就花了一点时间(都超过看完这本书的时间了!),挑了奇葩说里的一期,来简单复盘一下,看看辩论选手们有没有使用书中的技巧,效果到底怎么样。 下面我会将各位辩手的发言截取出来,并逐一分析,在括号里标注书中对应的技巧。 长图警告!!! 视频来源为奇葩说 S04E03,辩题是“外卖小哥惹毛我,该不该投诉他?”。 看到这个辩题,经常点外卖的你,拳头是不是已经暗暗握紧了? 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反正蛋堡被惹毛后,软嘴唇都变硬了: 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奇葩说的各位辩手都怎么辩: 反方 - 卡姆 先由反方开始发言,卡姆的这段论述,主要表达了 3 个观点: 观点 1:“惹毛"这个词比较主观,行为让人生气,并不代表行为错误。 观点 2:投诉会让外卖小哥的努力白费。 观点 3:投诉可能会引起外卖小哥的报复。 中间穿插了一个女朋友的故事,以及“人在饿的时候最容易被惹毛”的信息支撑,增强了观点的代入感(综合说服 - 共情原则)。 正方 - 湉湉 正方湉湉开始反驳,“人在饿的时候最容易被惹毛”是明知故犯(归谬 - 抬升观点力度)。 然后引出自己观点 1: 投诉可以有效避免正面冲突。 接着反驳卡姆的观点 3 :投诉是匿名的(反驳 - 现象不存在),然后举自己打车的例子(综合说服 - 细节),以及表演“疯狗”的形象(综合说服 - 幽默 - 自损),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也有不错的表演效果。 最后说明观点 2:投诉方便了那些不愿意投票的人。 反方 - 渐彪 首先反驳湉湉:投诉匿名的话,为什么会有报复性事件(反驳 - 现象不存在)。 然后话锋一转,“是情绪中的决定,为什么不留留手”,将讨论的重心转向理性思考和道德(反驳 - 受身)。 随后引出观点:外卖小哥和消费者权力悬殊。首先制造了价值冲突,然后对比鞭策和打击、挡刀和赶人,感情表达相当精彩(综合说服 - 制造感动)。...

February 18, 2021

还没想好名儿的读书系列 | 《系统之美》

「他们可能会假定,通过系统分析,可以认清系统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复杂纠葛,借助计算机的威力,最后找到预测和控制系统的钥匙。不幸的是,这是错误的观念,其根源在于工业时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即相信存在一把预测和控制的钥匙」 近期在系统分析领域进行了一些主题阅读,核心的理念基本没差,对于复杂系统,不要妄想用还原论解决,多观察系统的行为表现,判断整体趋势,调节并注重平衡。 相较于上一本《复杂》,这本书列出了系统分析领域常见的问题障碍、陷阱,以及相应的对策。 要素、连接和目标是构成系统的三要素,其中,改变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最小,改变内在连接对系统的影响很大,系统的目标最不明显,但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在足球世界中,如果球队的表现不好,换帅往往是第一选择 ( 今早兰帕德就被切尔西炒了鱿鱼 ) ,因为新的教练会带来不一样的技战术选择,调整球员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单单交易新的球员很难引发球队的质变。 之前在玩 FM ( Football Manager ) 时,会有点畏手畏脚,拘泥于一些技战术的教条,书中讲到“从系统的行为开始,强迫你自己关注于事实,而不是各种理论”,4-3-3 阵型的流行使得人人皆知“得中场者得天下”,但是贝尔萨的方形真空中场战术,带领利兹联近乎疯狂地升入英超,也是给主流足坛上了一课,“足球还是圆的”,对吧?游戏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容易陷入数据陷阱,被水淹没,不知所措。虽然近些年数据科学发展迅速,但是目前 PA ( Performance Analysis ) 还不足以引导做出决策。数据分析的主要作用还是建立反馈回路,可以快速地看到决策带来的后果,例如 xG 值增加能反映进攻效率有所提升。 最近也有在深入学习、总结 DDD ( Domain-Driven Design ) ,DDD 的目标就是应对软件系统的复杂度。对应书中阐述的系统六大障碍,业务的需求就是“表象”,DDD 就是要拆解领域,分析、理解系统真正的内在结构,使用统一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然后划定清晰的上下文边界,以此来降低系统的复杂、混乱程度。 面对复杂系统自然没有“银弹”,但是这几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分析。就像哲学一样,系统分析能让你意识到问题,并很好地与之共存。 Trial and error, be humble. 以下是书中知识点的摘记,方便查阅。 系统的构成条件 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一些关键词 系统基模 产生常见问题行为模式的系统结构 流入量 -> 存量 -> 流出量 人类的大脑似乎更加容易关注存量,关注流量的时候,更倾向于关注流入量 反馈回路 调节回路: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一个目标进行调节或校正 增强回路: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趋势 3 大特征 适应力 自组织 层次性 6 大障碍 别被表象所迷惑 在非线性的世界里 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恰好地划定边界 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有限理性 8 大陷阱和对策 政策阻力:治标不治本 各个参与者的有限理性,目标不一致,任何一方增强的努力,导致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也得到增强 对策:设法将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通常是设立一个更大的总体目标,让所有参与者突破各自的有限理性 公地悲剧 对策:教育和劝解,1....

January 26, 2021

还没想好名儿的读书系列 | 《复杂》

前段时间刷到了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来自公众号“安静的书桌”,里面提到对于复杂的问题,还原论没办法解释和解决,倒不如退一步,回归浑然的状态,观察其表现。因为自己一直习惯于解构问题,最近在一些系统性的问题思考和决策上有不少困惑,就忽然意识到可能已经踏入了陷阱,于是火速下单,花了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 有趣的是,作者是侯世达的学生,你可能听说过《GEB》这本神书,侯世达就是它的作者。 书中给复杂系统的定义是,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复杂的集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联想一下蚂蚁和蚁群,每一只蚂蚁都只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是汇集成蚁群的时候,它们甚至能牵线搭桥。现实中还有很多的复杂系统,如人体免疫系统、互联网等等,而且都具有涌现和自组织行为。 简单的单元之间互相连接、通讯,能产生复杂而难以想象的行为,或者说,意义?社交网络里有六度分隔理论,而在《死亡搁浅》里,Sam 努力要做的,就是连接一个个 Hub,连接一个支离破碎即将毁灭的世界。小岛秀夫 yyds! 随着对复杂系统的认知不断提高,也诞生了复杂性科学。涌现和自组织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复杂性科学的核心问题。书中讲述了其中的背景、历史,并且主要从计算的角度分析了一些复杂系统的特征。 另外还有几个很有趣的东西,遗传算法 GA、元细胞自动机(非冯诺依曼计算模型)、字符串类比程序 Copycat(关于计算机如何理解、类比)、还有网络模型,提到这些就有 GEB 内味儿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科普为主,描述了复杂性科学的全貌。之前啃 GEB 花了一个多月,有种被打败的感觉,其实这本书很适合作为前菜,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计算、思维、意识和 AI,再去看 GEB,应该会更容易接收和消化。 于我个人而言,《复杂》提醒了我,对于复杂的系统和问题,不能钻死脑筋去解构,妄想用还原论解释和解决一切,反而会损失关联产生的信息和意义。书里没有提到怎么处理复杂系统,“安静的书桌”的读书笔记里,认为可以回归浑然的状态,像黑盒一样去观察系统的表现,倒也没错,“如果一只动物走路像鸭子而且嘎嘎叫,那它就是鸭子”,我喜欢这一句。 对于复杂的事物,还原论可能是陷阱,要聚焦于平衡。 传送门 豆瓣 - 《复杂》 好书一起读 (453):《复杂》

December 28,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