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和书的关系很差,似乎有些厌倦了阅读,坐下来静静一想,或许是因为从书中得到的,有些低于自己的预期了。

正巧翻到 Why books don’t work 这篇文章,就结合自己的一些阅读经历,思考总结一下原因。

读书能获取知识,你和我都是这么认为的吧。然后花 6 - 9 个小时来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像是《思考,快与慢》、《原则》等等,但是看完书后,只记得几个句子,却回忆不起来更多的细节。所以最后收获了多少知识呢?少得可怜。

似乎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书本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实际上表现的很差劲,而且读者往往意识不到。可是回顾人类的历史进程,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数不清的例子能证明,人们确实能从书里汲取知识。

知识就在书里,为什么我们很难获得呢?

为什么读书很难获得知识?

我们来比较一下,三种常见的传递知识的媒介:讲座、书和课本。

在讲座上,演讲者能很好地抓住你的注意力,但是很难有效地传达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演讲只做了一件事:传递信息。演讲者说出想法,台下的人听到句子,然后去理解。

书也是如此,作者用文字表述想法,读者阅读文字,然后去理解作者的想法。在这种认知模型下,演讲和书本就像是赛前的热身,而真正的思考,需要听众、读者在这之后,主动地去触发。

那些获取到知识的读者,实际上是在阅读时“偷偷”地思考,一边读一边想,“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了 blablabla”,“这个观点和谁谁谁说的有冲突”,他们在整理、总结和分析,构建知识的正反馈循环。

课本则更进一步,提供了练习、讨论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其中。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学生更倾向于上课,因为课程限定了范围和程度,学生不需要自己来设定学习计划,还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反馈,通过课上讨论来解答疑惑。

书本承载了知识,但是仅仅通过阅读,你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而知识,需要你主动地去收集,思考,然后消化。

那该如何获得知识?

前人已经总结了许多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例如费曼学习法是通过复述概念、获取反馈来促进学习。我在 《如何在一个月内,从旱鸭子变成游泳高手》 里,也总结了学习技能的正向循环。

至于获得知识的渠道,那更是多种多样了。你可以看视频,直接、生动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听播客,充分地利用碎片时间;或者参与线上、线下的课程,通过提问、讨论来解答心中的疑惑。重要的是,你得主动出击,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如果决定了要从书里获取知识,《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会了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给自己提四个问题: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它是怎么描述的?写的好吗?和我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同时,通过这个 check-list 来引导自己思考。读完一本书后,也可以记录、整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并分享出去。现在,我每看完一本书,就会写一篇阅读总结,相比较于之前单纯的笔记摘录,写作时会有更多的主动思考,也会有更深的印象。如果针对某个领域,已经有了系统的认知,又想要对某一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就可以挑选相关的书籍,进行主题阅读,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找寻答案。

知识就散落在书本的各个角落,主动地拾取书中的碎片,无数渺小的阅读汇集成知识,填满你的一生。

除了知识,书里还有什么?

如果一提起书,想到的就是知识、学习,那很多时候,恨不得立马把书本扔出窗外,逃离这枯燥的文字世界。

书里还有历史,有故事,有情绪,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不轻易谈吐的心路历程。

还有声音。“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坐在安静的书桌前,翻开书本,就像是在人来人往的聚会里穿梭,侧耳倾听一个又一个的对话,有的对话会让你感到不屑,有的对话会让你默默点头,甚至悄悄地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无论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思考,在文字的冒险世界里,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