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到中午 12 点,食堂里就挤满了人,各个档口前都排起了长队。“如果被裁员了,就立马买机票飞去三亚度假”,我侧身对着身边的同事开起玩笑。
或许是因为是天气开始变得闷热,最近大家都有点无精打采的样子,而一旦掏出手机,扑面而来的,不是疫情动态,就是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甚至都成了每天吃饭闲聊的固定话题。负面的新闻满天飞,政策和疫情,让人看不到好起来的希望。“工作越来越卷了”,出现了一些小声的嘀咕,“不如把我裁掉吧,待了这么多年,可以拿不少补偿”,甚至还有一丝焦躁。当然,玩笑归玩笑,抱怨归抱怨,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人是愿意被裁的。
远离负面消息的方法有很多,让自己忙碌起来,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正处于新财年的伊始,方向逐渐变得清晰,很多项目也敲定了技术方案,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也就无暇顾及其他的一切。
但是,谁也没想到裁员来得如此迅速。
又一个看似寻常的周二上午,和同事沟通完项目的内容,回到工位上忙着梳理接下来要做的事。聊天窗口突然弹出了一条消息,“同学你好,有件很重要的事,想要找你当面聊一下,下午两点方便吗?",是 HR 发来的消息。是什么重要的事呢?其实心里已经隐隐有了点预感。果然,在会议室里,被正式通知了裁员,也告知了补偿方案。这两天交接一下工作,周五就是 last day。
最后一个下午,和同事们互相道别后,收拾完工位上的物件,背着包走出公司的大门,“接下来该去哪呢?",在心中默默数了 7 秒,空空荡荡的,并没有浮现出任何答案。既然如此,不如先好好放松一下吧,“旅行能够收获智慧”,在书里看到过这句话。回想起过往的每次旅行,不论是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还是莫名产生了奇妙的灵感,或多或少都有些收获,而这一次,又能得到什么答案呢?
于是掏出手机,我开始浏览飞往三亚的机票。
02
“乘坐 HU7386 次航班,从杭州前往三亚的旅客请注意,您乘坐的航班,很快就要起飞了”。
挤过狭窄的走道,找到自己的座位,然后把背包塞进行李架内,没过一会,我们就离开了陆地。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同行的伙伴也在闭目小憩,机舱内只有小声的闲谈,恍惚间,扭头看向窗外。飞机正在降低高度,缓缓穿过云层,夕阳洒了下来,照在茫茫如镜面的大海上,泛起金灿灿的一片。
上一次的远途旅行,已经是疫情前的事了,而距离毕业开始工作,已经过去整整 5 年,回顾这趟旅程,许多人和事,开始浮现在脑海里。
高考结束那会,因为自己爱玩游戏,对计算机又比较熟悉,就报考了软件工程。在大学的几年时光里,成绩谈不上名列前茅,但也有在好好学习,工作后进入了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一名服务端开发。随后的几年,公司发展还算迅速,但没过多久,疫情逐渐浸入生活,公司也开始走下坡路。
感觉自己在技术上也比较难得到提升,也想换一个环境,于是打算去大厂看看。原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两年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升自己,开始也有一些不适应,但逐渐调整了过来,感觉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
突然按下的暂停键,裁员打断了我的计划。下一站,该去哪呢?是接着去大公司历练,还是去小公司拓展更多的能力?是接着做熟悉的行业、业务,还是探索新的领域?
就在恍惚间,从脚底和后背的座椅传来一阵颤抖,飞机落地,我们到了三亚。
03
海水是咸的。
上一秒刚侧身站到板上,紧接着就失去重心,摔进绿玻璃般的海水里。
撑着身子从水里站起来,睁开眼睛,在泛起的白色波纹中寻找冲浪板。顺着脚绳把冲浪板拉到身边,然后转身看向大海,教练在前头朝我挥了下手,示意我继续。
冲浪远比我想象得更难,虽然在上课前,已经提前在网上看了些教学视频,自己又有一些滑板的经验。撑板,收腿,起身,看起来如此轻松的动作,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却一次都没有成功。
运动一直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说,习惯做的事。
早些年开始减肥的时候,就开始保持运动,跑步挥洒汗水,和朋友去健身房撸铁,咬着牙感受肌肉的酸痛,或是一个人沉浸在泳池里。每一次的练习,都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成长,当然过程中伴随的一定也有痛苦,“已经跑了 3km,剩下的不到一半,没有理由跑不完”,我好像很擅长这样激励自己,长此以往,体重下降的很明显,大家都说我像是换了个人。
虽然并没有什么运动天赋,但是过往的经历,也往身体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自信,我开始尝试着去解锁一些新项目,滑雪、浮潜、骑行、拳击,小本子上悄悄记下了不少,这次来三亚,正好可以把冲浪给划去。
抹了一把脸,手指上已经磨出了一点血色的印记,沾上海水的时候会有一阵刺痛感。海浪拍过来的时候,就侧过身站稳,如果浪比较大,轻轻跳一下,越过浪花,就这样一点点移到教练身边。
“刚才站起来的时候,还是太犹豫了,放轻松点,不要想那么多,在陆上做的不错,你可以的”,教练这样对我说。翻身趴在板上,等待下一个浪从身后卷起,教练顺势推了一下板尾,我就立马站了起来,摇晃了两下,却又一次摔了下去。
挣扎着爬起来,吐掉了嘴里的苦涩,我挥手重重地拍打水面。“再上岸练习一下吧”,教练开始往回走。
04
在进入大厂前,我一直保持在自己的缓慢步调里,下了班隐匿在酒馆的小角落,听大家谈天说地和欢笑,朋友在身边的时候聊得深刻,咽下最后一口酒,逆着车流,摇摇晃晃地走在马路上,湖边有微风,那是深夜里属于自己的西湖。
可呆在舒适圈里总不是长久之计,生活也好,工作也是,很早就有想法要跳槽,但犹犹豫豫地,计划都是停留在纸面上。
“做完这个项目再说吧”,像这样给自己找点借口,“我还得再准备一下”,也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身边有想法的同事陆陆续续地离开,也有人询问过我,要不要一起,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不少机会,可仍旧深陷逃避的漩涡里。
就这样漂浮在自我意识泛滥之大海上,有人推了我一把。
“听了这么多音乐,别白白浪费了”,在远离 DJ 台的另一端,有朋友这样对我说。我们同样都很喜欢音乐,也有各自正式的工作,因为热爱,他在业余时间玩音乐,练习 DJ,那一晚是他的第一次演出。我突然就意识到,等待的过程都是徒劳,而有些答案也不必等。
于是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喜欢做的事。买唱片机,收藏黑胶,把喜欢的音乐 mix 在一起,杂糅着情绪,上传到电台同大家分享;在吧台和调酒师探讨,学习调酒的技巧,不断地探寻自己喜欢的风味,在家打造了一个小吧台;也用文字和声音记录思考的碎片,阅读、写作,和朋友对谈录制播客,记录我们各自的当下。
尝试得多了,有了一些积累,接下来就是不断地精进。那段时间,各个领域都有所成长,我想要收获更多,专业上也是如此。跳槽的计划被排上了日程,梳理知识体系,填补缺口,一轮又一轮地面试,结束后复盘,总能比上一次表现得更好,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难倒我,最后也如愿拿到了大厂的 offer。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山本耀司说过这么几句话,“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而现在,裁员的大浪席卷而来,把我拍入水里。
回顾自己在大厂打工的日子,长时间的工作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每天起床时,也会怀疑自己做的事,真正能带来什么价值。但确实也得到了很多,更高的薪水,技术上的一些提升,也认识了不少有趣且优秀的朋友。
接下来,该去哪呢?
05
天气阴沉沉的,海浪不停地拍打远处的礁石,在风中绽开白色的花。冲浪手们浮在板上,等待着每一次海浪涌起的机会,有一个身影站了起来,从左往右缓缓滑过,然后在浪尖上做了个帅气的转弯回切。
在沙滩上练习了一会,“别犹豫”,我在心里又念叨了一遍所有的步骤,深呼一口气,抱起冲浪板,往大海深处走去。
“能力是长出来的”,在大厂转正后的一堂培训课上,老师站在台前,和我们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如果没想明白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就先出去放松一下,“然后想象一下成功的画面,你想把这件事做成什么样?“我开始想象自己成功站在浪上的画面。
“准备好,3,2,1,走,站起来!",海浪推了一把冲浪板,抛开了所有的杂念,先收左腿,再提右腿,轻巧又稳稳地站在了板上。摇晃了两三下,我压低重心,举起右臂平衡着身体,感受到一缕海风从身旁吹过,抬头看去,远处是绿得深邃的树林,就这样平稳地滑行到了岸上。
从板上跳下来,我朝着沙滩挥了挥拳头。
至于被裁员后,接下来该去的方向,虽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本质上,我还是相信概率,让自己更多地暴露在好事会发生的环境内,等着一些“命中注定”的事件发生,然后稳稳地接住它。我也体会过“组合拳”的威力,把熟悉的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不是可以把兴趣和专业结合在一起,做一点新的尝试。
与海浪搏斗注定是漫长而又艰险的过程,犹豫、失败和自我怀疑将会是常态,每一次跌入水中,总是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和努力远远不够,“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我好像找到了一点方向。
06
离开三亚的前一天,天气总算变得晴朗,走之前,再去看看大海吧。
穿行在如宫殿般华丽的酒店走廊,阳光从侧边照过来,立柱和装饰的石碑都拉长了身影。走下长长的楼梯,绕过户外泳池和一片芳草地,白沙蒸发着热量,蓝绿色的大海就躺在面前。
盘坐在树下的阴凉躺椅上,海风吹过,卷起微微的波纹。
想起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说起旅行相关的话题,我对自然风光的兴趣并不大,反倒喜欢往城市里跑,或者是去海边。隐隐觉得,站在马路边,抬头看看高耸的写字楼,灯光下是来来往往的人潮和车流,和面对大海的景象,竟有些奇妙的相似。
科技和互联网在近些年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有的人在浪尖上起舞,有的人摔落沉入水底,而当这大朵的浪花拍打下来,渺小的个体又该如何抉择呢?
我又想起了昨天冲浪时的景象,疼痛和遗憾在所难免,还是得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最后,不也成功地到了岸上。
于是,站起身来,转身向大海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