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 读完了 How to Take Smart Notes,就开始思考该如何来重构我的笔记系统。

我在很早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读过的每一本书,做过的每一个项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灵感、想法,我都会记下来。“我很清楚,这世界变化有多快”,就像穆里尼奥的执教笔记,帮助他取得了足球教练生涯的好成绩,我的笔记为思考提供了土壤,也弥补了记忆能力的天然缺陷。

但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内容输出后,我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足,例如读书笔记中主要是摘录,很少有消化后的内容,而日常的想法又有些碎片,缺少上下文语境,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归类整理。如果想要形成知识复利,那当前的增长利率看起来还挺低的。

思考了几天,我已经敲定了重构的方案,先来看下现有的笔记系统吧。

上图就是我目前从 信息输入 -> 笔记 -> 思考 -> 内容输出 的工作流。零碎的想法会记录在 flomo 上,打上一些标签;而读书笔记、学习笔记以及项目笔记,都是记录在 OneNote 上。在写 blog、newsletter 或是与朋友对谈前,我都会翻阅这些笔记,来获取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思考,更好地进行内容输出。

先来说说笔记软件的选择。

因为笔记系统在我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写入还是查看,频率都挺高,所以我对它的基本要求是全平台、能长久稳定地运行。OneNote 自然不必担心,微软(巨硬)财大气粗,我也相信它能比我活的更久。而 flomo 是一个比较新的卡片笔记 app,形象气质佳,我已经使用了近 300 天,输入便捷,该有的功能都有,不该有的功能他们也不会加上,如果对长久运行有些顾虑的话,至少他们承诺了 再服务 7 年

当然软件只是工具,笔记也是,再好的笔记也永远不能替代思考的主体:你那聪明的小脑瓜。工具为辅,思考为主,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框架,勤思考,才能形成知识复利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中,介绍了卢曼的法宝,也就是那个卡片盒子,slip-box,里面存放了经过思考沉淀的永久笔记。回顾之前的工作流,就会发现,我的笔记主要重在于“记录”,而思考,往往要等到内容输出时才发生,这也就是这套系统比较低效的核心原因。所以,这次重构的重点,就是加上这个 slip-box,在信息和输出之间架起桥梁,在笔记记录的过程中提前思考,使笔记系统真正成为“第二大脑”。

上图就是重新设计后的工作流。大体上来看,就是在原有的笔记系统之后,加入了 slip-box,存放思考后的永久笔记。读书时的摘录、项目笔记,仍然记在 OneNote 上,因为 OneNote 的功能更强大,例如支持表格、绘图等,特别是在项目笔记中,还是有不少需要的场景,而且相比较于其他笔记,比较独立。读书笔记原本主要以摘录原文为主,这个习惯我暂时还不想改,而且考虑到迁移成本,就暂不做调整。

重点是调整了 flomo 的使用。零碎的想法,以及新加入的 slip-box,还有成体系的领域知识,都由 flomo 来承载。

flomo 有非常好用的标签系统,支持置顶和多级标签。

可以看到我在置顶标签里,新建了三个标签:inbox、slip-box、domain。

inbox 对应的是闪念笔记。任何想法,或是收集到的素材,都可以快速、无压力地写进来,标注好来源。但是这里存储的内容都比较临时,需要定期回顾,将有价值的内容,经过咀嚼后转换为永久笔记,然后转入 slip-box 并删除。

slip-box 对应的就是永久笔记。永久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思考总结了三个原则:原子性摩擦力关联性

原子性,就要求每一条笔记,只描述一个想法或观点,并且包含必要的上下文语境,如果是多维度思考的,就分开记录,并额外使用一张卡片做串联。

什么是摩擦力?就是将信息进行咀嚼,并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光溜溜”地躺在笔记里。在闪念笔记里记录的想法、素材,在经过思考后,需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记录自己的声音,写成永久笔记。这样会带来两个好处,一是经过了主动思考,印象会更深刻,二是内容上,已经有了完整的语境、上下文,以及自己的“声音”腔调,在需要写作或者其他输出时,可以直接拿出来用,不需要再经过重复多余的思考过程。

而关联性,就如同字面意思,使用 flomo 的链接、批注功能,将有关的笔记关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条,甚至是知识网络,足够数量的笔记会引起质变,这也是知识复利的关键。

domain 对应的是领域。在 slip-box 中,如果针对某个领域或是某个主题已经有了很多思考,就可以用一篇单独的笔记,对它们进行串联,放在 domain 标签下,有点类似于思维导图或是思维笔记。好的思维笔记,连带着关联的所有永久笔记,一起拿出来,就直接是一篇文章的草稿了,这就是“第二大脑”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inbox 是点,slip-box 是线,domain 是面,三者结合到一起,就是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除了置顶标签里的其他标签,都是辅助标签,按需要分类打上即可,方便整理、查阅。

以上就是改进后的笔记系统,以及我在重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也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设计上的调整,只是重构的开始。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翻阅了 flomo 上记录的所有卡片,将一些临时性的、低价值的上百条内容全部删除,有价值的都打上了 inbox 标签,已经较为完善的观点都放入了 slip-box 中。整个过程中,发现确实有很多记录的内容,看到后才惊叹“哦,原来我有记这个”,这也说明了摩擦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