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音乐世界之大,有流派(genre)和风格(style)之分,其中流派是大类,例如 Rock、Electronic、Hip-hop,而风格则是流派下的细分,例如 Shoegaze、Post-Rock、House、Boom Bap、Trap 等等。
现代的音乐,很难以一种风格来严格界定,艺人们常常会在专辑、歌曲里融合多种音乐风格。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好奇,每种风格的由来、听起来又是如何独特,这个风格笔记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会用文字和 mix 来介绍一个具体的音乐风格,仅仅是兴趣使然,一些探索的记录,也会有些主观臆想,欢迎交流和指正。
戴上耳机,我们出发。
Post-Rock
本期我们来听一听 Post-Rock。
Post-Rock,中文为后摇、后摇滚,genre 归属于 Rock。 曾经是反摇滚的实验先锋,如今已是音乐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脉。
历史
“Post-Rock”这个词,是由评论家 Simon Reynolds 创造的(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呢),1994 年,Reynolds 在期刊 Mojo 上评论 Bark Psychosis 乐队的专辑《Hex》时,使用了这个词汇。而在随后的几个月,Reynolds 阐述了当时的想法,他用“Post-Rock”来形容“使用摇滚乐器来做非摇滚的事情,用吉他来突出音色、音质,而不是 riff 和强有力的和弦”。
“使用摇滚乐器来做非摇滚的事情”,所以后摇天生就是反摇滚的叛逆小子,充满实验精神。我们把时间稍稍往前倒带,来到 1991 年,在这个奇妙的年份里,有两支乐队沿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打破传统,埋下了后摇的种子。这一年,Talk Talk 乐队发行专辑《Laughing Stock》,是乐队从合成器流行乐转型后的巅峰之作,巧妙地融合了爵士(Jazz)和氛围音乐(Ambient)。Slint 乐队发行专辑《Spiderland》,他们从后朋克(Post-Punk)转变而来,在这张专辑里不断堆叠情绪,一直延伸到第四首《Washer》,情绪在 6:50 处爆发,随后转为平静,这也是专辑里最符合后摇传统模式的曲子。
这两张专辑被公认为后摇的开山之作,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各自破旧立新的胆识和魄力,都对后摇音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间来到 1996 年,Totoise 乐队发行的专辑《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是被大家公认的第一张 Post-Rock 专辑,其中《Djed》这首长达 21 分钟作品简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乐队就像 DJ 一样,将不同的乐段剪碎再拼凑,却有绝妙如万花筒一般的美感。在这一时期,后摇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乐队们都在勇于尝试突破和创新,没有模式,没有范本,甚至愿意牺牲听感,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1997 年,Mogwai 发行了处女专辑《Young Team》,一举打入英国专辑销量榜前 80 名,成功将后摇带入了主流音乐圈的视野。这张专辑中能看到 Slint 的影子,流动的编曲,用噪声来营造氛围,还有喃喃低语的人声。但是相较于之前乐队的实验性质,Mogwai 的音乐更具体、更容易被人理解,也正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后摇音乐的模板形成了:单薄的开场,各种器乐逐步加入,加上一些采样的声音,慢慢堆叠情绪,然后在爆发点甩出宏伟轰鸣的巨大音墙,最后戛然而止,收尾于平静。在此之后,Explosions In The Sky、MONO、God Is An Astronaut 等等大名鼎鼎的后摇乐队,都是对这个结构的照猫画虎。
从 90 年代一直到今天,无数的后摇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中国,后摇也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1998 年,窦唯发行了专辑《山河水》,封面似乎致敬了《Hex》,也是在这一年,沼泽和甜梅号成立。1999 年,惘闻在大连成立,《音像世界》杂志第二期上,第一次出现了“后摇滚”这三个汉字。2003 年,落网成立,以一己之力传播独立音乐。2008 年,文雀在北京成立,台南多了一支乐队:晨曦光廊。2009 年,厂牌 New Noise 成立于四川成都,首届中国后摇音乐节在广州举办。还有太多面孔和故事,在冉冉绽放着星光。
短短不到 30 年间,后摇从最初反摇滚的叛逆小子,转变为被世人熟知的,充满史诗感、戏剧感的摇滚乐。这一切似乎有些尘埃落定的意味,就连后摇这个名字,也不再是那么意义上的“后”了。当后摇渐渐失去了立根之本的反叛精神与激进融合,Los Campensinos! 甚至在歌曲《Straight In At 101》这样唱道:“我想我们需要多一点 post-coital (性交后的体验),少一点 post-rock。感觉前戏没完没了,而且永远无法让我高潮”,真是讽刺。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摇滚的怪胎”,那些勇往直前的实验派。
听感
后摇受到非常多曲风的影响,包括又不限于氛围音乐(Ambient)、爵士(Jazz)、后朋克(Post-Punk)、太空摇滚(Space-Rock)、数学摇滚(Math-Rock)、简约古典(Minimalist Classical)、IDM,以及 上一期听的 Shoegaze 等等,颇有些拿来主义的风范。
上文也提到,早期的后摇并无统一的范式,充满实验精神和元素,直到中后期才是我们所认知的后摇模样。
通常而言,后摇除了使用摇滚乐的三大件(鼓、吉他、贝斯)之外,还可能会有大量的器乐或是采样、各种音色的动态堆叠,人声也是可有可无,如果有,往往也是填充了作为乐器的音色来使用(Sigur Rós 很擅长玩这个)。
不同于传统摇滚主歌-副歌的结构,后摇歌曲较冗长,注重情绪的营造,层层堆叠后才会迎来一段暴雨梨花针的宣泄。
对我而言,后摇是特别适合一个人静静听的那种,把一些负面的、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绪,跟着音墙、鼓点一起磅礴爆发之后,能重新找到自我与平静。人类的赞歌是战胜情绪的赞歌,它真的能帮助你战胜情绪,这就是后摇的魅力吧。
一起听
老实讲,挑出 10 首后摇是非常困难的事,闭上眼睛都能立刻列举出几十首喜欢的后摇歌曲,却又只能痛苦地删删减减。
第一首便是上文提到的,来自 Slint 的《Washer》。第二首是 Tortoise 的《Glass Museum》,其实更推荐专辑里长达 21 分钟的那首惊艳的《Djed》,然而时长有限。第三首则是 Mogwai 的《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这三首都是后摇的老祖宗。
Explosions In The Sky 是来自于美国德州的后摇大团,我选了他们的这首《Your Hand In Mine》,是非常好听的流行化的后摇。
euphoria 来自日本,《silent roar》听了会让人想急促地奔跑起来。
第六首《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是超经典的人声采样后摇,人声取自肯尼迪 1962 年的登月计划演讲。而第七首《Hoppípolla》,来自我非常喜欢的冰岛乐队 Sigur Rós,仙乐般的人声是他们的标志。
第八首《Rust Inside》来自于中国乐队惘闻,由好朋友@Overrated 推荐,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当时暑假留在学校实习,雨季,某一天回寝室听到宿管阿姨议论有个学长从宿舍楼跳下来,尸体在草丛里很久才被发现。原因很可笑,毕业前补考迟到了几分钟被取消资格。那段时间我特别害怕和想不通,每天循环这首。”
第九首收录于乐队 Athletics 在 12 年发行的经典专辑《 Who You Are Is Not Enough》,这张在今年推出了限量彩胶,毫不犹豫立马下单。分享一段乐队吉他手 Garrett Yaeger 关于这张专辑的解读吧:“《Who You Are Is Not Enough》 在传达那种,总是觉得自己一切付出和努力都远远不够的感觉。有时候你拼劲尽力,结果也还是不够好,因为有些事就是永远不会完美。最终,在经历了所有的自我怀疑、失败和自我反省之后,你意识到,还有比满足某种社会、经济或情感标准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关心。… 拥有失败总比什么都没有好,这种观点成为这张专辑的理念,它将我们的集体挣扎整合起来,并将其与更大的斗争做比较。”
最后一首来自于已经驶向尽头,于 2015 年解散的台湾乐队甜梅号,原本一直在《一个人的水道》、《南方蝶道》这两首间犹豫,有些船票没来得及买,有些路口不知道通往哪个方向,但生活总是充满希望和美的,对吧?于是,我选择了最美的《南方蝶道》。
最后附上 mix 的时间轴:
- 00:00 Slint - Washer
- 08:48 Tortoise - Glass Museum
- 14:16 Mogwai - 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
- 20:14 Explosions In The Sky - Your Hand In Mine
- 28:30 euphoria - silent roar
- 34:28 There’s a Light -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 38:38 Sigur Rós - Hoppípolla
- 43:15 惘闻 - Rust Inside
- 51:46 Athletics - IV
- 57:48 甜梅号 - 南方蝶道
Reference
indiechina(网站已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