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2013 年的春天,游戏制作人(我最喜欢的)小岛秀夫写了一本《我所爱着的 MEME 们》,在书的开头,写着上面这句话。“而在 6 年之后的现在,这句话仍然不变”,他在新书《创作的基因》的序章里这样回应。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

17 年刚毕业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穷查理宝典》,大概是体会到了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于是在 18 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一年看 20 本书。幸运的是,最后这个目标成功达成了,但是在最后的一两个月,为了完成这个承诺,有点囫囵吞枣地翻阅了几本。所以在这之后,也不再给自己定类似的 kpi,而是随性地保持阅读的习惯,有兴致就每天翻看,累了就多喝凉水。

翻开一本新书,都会拍上一张照打个卡,从 1 到 20,不知不觉中,数字暂时停留在了 47。

我是如何挑书的呢?

其实就是两个字,“随缘”。多半是出于好奇,又或许是因为封面好看,也有些是来自很重要的朋友的推荐(所以如果有喜欢的书,记得分享给我)。

我好像有点固执的,几乎只看纸质书,而且翻开了就一定要看完。遇到感兴趣的书的时候,总是兴致匆匆,在多抓鱼上抢书锁定,凑几本包邮后立马下单,然后发现书箱里还没看的书越堆越高。

我会在 OneNote 上记笔记,摘抄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内容,像是给这本书标上自己的索引,方便日后回来查阅。但是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当时阅读的感受,只剩下笔记里干巴巴的一些引用,有的甚至一片空白。

于是开始写读书笔记,想要记录阅读后完整的体验,和一些想要分享的思考。《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看书的时候,要问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怎么讲的?讲的好吗?和我有什么关系?看完书后,顺着“哲学四问”,在读书笔记里写下答案,也算是没有白白读过吧。

我从这些书里得到了什么?

看完《自下而上》会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但是看完《人类群星闪耀时》又觉得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学习《简单的博弈论》、《简单的逻辑学》,研究足球的时候学习《数字游戏》。看《故事写作大师班》、《风格练习》,想学习写作但是没学会。盯着酒杯发呆的时候会想起《存在主义咖啡馆》里的萨特,照镜子的时候偶尔会想起《局外人》。《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我体会不到,《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曾经打败过我。《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告诉我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会是卓越,而《基本美》,就是基本美。

原来真的看了不少书,那浪费的这些时间也就不足为过,再多看一点书吧。

之前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想好名字,现在有了答案。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