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计算之魂

啃一本涨智力的书,依旧是吴军博士的风格,完善的体系结构,行文又能深入浅出。 本书的重点在计算思维,包含递归、分治、抽象等思想,还有许多的算法题和工程问题详解,专业的内容就不细聊,有些推导和数论我也草草跳过了(保住头发)。 书的副标题挺有意思,“计算科学品味和认知进阶”。 先来聊聊品味。记得在读书的时候,刚开始写代码,有一天问了老师,什么样的代码才是美的、好的,老师给了一个比喻,就像看足球的时候,一支球队踢得流畅、简洁、高效。在我看来,美是一种通感,并不是说,一个感性的人更能感知美,学理工的人在这方面会显得木讷。看过的电影书籍、听过的音乐、吃过的美食、写的代码、解决过的工作难题,都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审美,保持敏锐度,自然会有自己的“品味”。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滋养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方法论,比如学摄影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讲构图 blahblah 的技巧,或是学英语的时候,一上来就是厚厚的语法,如果不是为了在短期内达成某些目标,不如试试将其日常化,忘掉那些方法论,用直觉和时间来打磨自己,也会更加有趣。 再一个就是知识体系。学习工作这么多年,在领域里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而繁杂的细节又很容易忘记(好想有一块记忆面包啊),拥有一个读写便捷的专业知识库就很重要了。所以在这几个月,花了点时间,用 TiddlyWiki 搭建了一个自己的专业知识库(https://xuzhenyang.github.io/),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 html 文件,以卡片的形式整理内容,做好链接串联。也有考虑用 flomo,但是图片、代码的嵌入还是 wiki 更合适一些。有了知识库,就可以不定期回顾整个知识体系,对面试、工作都有帮助,长此以往,也有助于“认知进阶”。

September 2,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跃上主流

知道本书的作者,小律 ( 陈律融 ) ,是在四年前,那时候很迷嘻哈音乐,自己喜欢的饶舌歌手又大多来自台湾,在 YouTube 冲浪的时候,偶然间刷到了 Wassup Producer 音乐制作频道,频道的制作人就是小律,里面有 《SampleThis 取样这个》的节目,每一集都会邀请一位音乐制作人,戴上头套蒙住眼睛,在唱片店里盲选 3 张唱片,然后用采样的手法来制作一首音乐。 在节目里,各个制作人都展现了截然不同且个性十足的创作过程,我也算是第一次认识到音乐制作人的身份,顺藤摸瓜,沿着节目里出现的名字,逐渐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音乐人。 小律后续也在线上开启了音乐制作的课程,刷动态得知一直在准备出版书籍,就是现在到手的这本《跃上主流》。书中是以采访的形式,记录了与十三位音乐制作人的对话,分享精彩的职业生涯和心路历程、对音乐制作的看法和心得,其中有多位就曾出现在《SampleThis》的节目里,台湾的音乐圈不大,除了特别了解的蛋堡、剃刀蒋、米奇、熊仔、Starr Chen,其他几位也都略有耳闻,都是赫赫有名的金曲制作人。 《SampleThis》S01E02,那一期的制作人是还名不见经传的 Jerry Li 李权哲,看节目的时候,这个会多种乐器、弹贝斯和吉他灵动到出窍的全能年轻小伙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发行的两张专辑也是好听到爆,而就在今年的 7 月,凭借新专辑斩获了第 33 届金曲的最佳专辑制作人奖。看到颁奖现场直播时,还和朋友感叹,多年前满满溢出的才气,坚持到现在终于有了闪亮的结果。 音乐制作人是一个很幕后的职位,但又特别重要。可能和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同,除了负责编曲,还要从前到歌曲、专辑的概念构想,期间与歌手合作、配唱,往后到歌曲的后期调整,全都要由制作人来负责,有点像电影中的导演。具体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书,或者在网上找音乐制作相关的影片来了解。 这本书除了能更深入了解每位制作人的经历外,也能看到他们对音乐、创作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书的最后,小律有写这么一句话: 其实我很早便发觉能借由「分享」的过程来检视自己是否清楚了解,换取收入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动力去要求自身的成长。 我在近期停掉了绝大部分的分享输出,给自己的理由是,「以满足表达欲而做的分享创作,是一种暴力的傲慢」,不知道这个想法和状态还会持续多久,但是小律的话,和这本书,还是给我了一些温暖的力量。 如果你也喜欢音乐的话,可别错过幕后的制作人,而那些还在玩、想要玩音乐的朋友,加油,peace & love!

August 30,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遇上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奇妙,刚下定决心把看书的进程缓一缓,因为最近觉得从书中收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不上班的第一天,和朋友在书店转了转,突然就瞥到了这本小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像《宇宙尽头的餐厅》、《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结合体,于是买回家,今天下午拿出来翻了翻,实际上还真有点若有若无的联系。 这本书呢,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写的是作者真实的内心经历。一个男子开着车迷了路,经过一大段无人的荒路,遇到了一家名为“你为什么来这里”的咖啡馆,菜单上不是吃的,而是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男子开始思考人生。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鸡汤”或是哲学?我们先来简单聊聊书中的内容吧。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 其实就是在扪心自问,自己存在的意义,PFE(Purpose For Existing)。其中有讲到从海龟身上学到的故事,海龟能很好地利用海洋的力量,顺着海浪能游得更快更轻松:“在人生中,那些想要消耗我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但与我的 PFE 并不相关的人、活动和各种事物,就是涌向岸边的反向海浪。而能帮我成就 PFE 的人、活动和事物,就是涌向大海的正向海浪。因此,我在反向浪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留给正向浪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很大程度上,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如此吧,如果做着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是很消耗精力的。 其实我在看《Talk Like TED》这本书时,就问过自己这个问题,“What make my heart sing?",也在 newsletter 里反反复复思考这个话题,至今仍在寻找这个答案的路上。 不知道你是否会害怕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至少几年前的我是这样,有点像照镜子时,害怕用双眼盯住自己的眼睛,但是现在不会了,我对自己挺坦诚的,或许是因为 Kanye West 那张《MBDTF》,又或许是因为这些年做的分享、与朋友的对谈、写 newsletter 带来的影响。我在《与自己对谈 | 写作,存在,和可能性》中,也简单聊了聊对“存在”的理解。 书中还谈到一个问题,明明大家能做想做的事,为什么不立刻就做,而要把那么多时间花在准备工作上? 想一想广告的作用,让人们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样产品或服务上,最后,会陷入一种财务困境,必须不断去做事情去挣钱,尽管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刚看完的《做二休五 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其实就是很好的答案(连着看这两本书也是挺巧的)。 好了,到了最重要的问题,我知道 PFE 很重要,但是要怎么找到答案呢? 有趣的一点就在于,一旦开始想这个问题,就已经踏上正确的路了,往后的日子,时不时地回想这个问题,或者来一段自我的“大清洗”(就像现在的我)。 每个人只能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体验不同的事物,接触不同的理念,留意自己对各种事物的反应,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 说起这个,在最后也做个小预告吧,最近有打算新开一个播客,找朋友进行一对一的聊天,主要的想法,是记录一下各自独特的经历,对当下的状态做个存档,也希望能给听众带来一些可能性,如果能帮助他们找到“答案”,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有任何想法,直接联系我!感兴趣的话,也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吧~

May 31,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做二休五 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这是一本在现代隐居的生活指南。 作者大原扁理,在高中毕业后错过了大学入学申请,索性茧居三年。短暂地当过几回打工仔,在经历了每天 12 小时的痛苦工作和加班,领悟到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索性远离人烟,过上大隐隐于市的独居快乐生活。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可思议?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一看便知道,作者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人,知道做什么样的事能带来快乐,从而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换取满足。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都透露出作者的可爱,大白话的文风也是幽默,看了让人会心一笑。他在书中分享了隐居的生活细节,包括每天的开销、起居的作息、以及健康的菜谱,也分享了做决定的来龙去脉、隐居前后的体验和思考。 隐居是什么呢?从生活方式上来看,就是过上低成本,又自由、快乐的生活,得善加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抛弃那些勉强的欲望。而隐居的精髓,就是享受人生。 所以为什么要隐居呢?作者隐居的契机,是源自于无意义的加班生活。“工作 12 小时?这很正常啊”,身边都是这样的回答,他觉得这很不正常,好像也没有必要拼命工作,因此渐渐淡出社会。 当然,隐居并不代表完全远离金钱,只是把目标转变为“尽可能不花钱也能生活得下去”,作者每周还是会有两天的护工工作,也有在慢慢储蓄。 薄薄的一本小书,翻阅完后,有了一种“wow,原来真的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的感叹,回顾自身,“做的这些事,给我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吗?还是仅仅是虚妄、无意义的欲望满足”,这些想法开始在脑中萦绕。 但是只是想想而已,近期给自己设定的方向之一,还是成为独立、清醒、增长的个体,可能是我活得还不够通透吧哈哈。 书中有一句:“但是,如何面对未来的不安呢?我不面对”。 他真的很酷。

May 30,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靠谱

近期和朋友经常聊到“靠谱”这个词,我也把这个词写进了今年的个人规划里。 想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靠谱”的定义,遗憾的是,并没有我想要的答案。 作者大石哲之,采访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精挑细选了 30 个重要技能,并分成了“沟通技巧”、“思考技巧”、“资料制作技能”、“商业精神”这四大章,分别对每个技能都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解释说明。 这些技能的确很基础、实用,在职场的这些年,大多都已经知晓,有些已经熟练使用,也有部分没做到或是做得并不到位。 其实看这类书,很容易陷入“道理我都懂,但是看完就忘”的情况。我是觉得,一方面,这些“道理”都是作者精炼而出,从个人经历总结出的方法论,除了本人,很难从方法论还原出完整的经历和体会,特别是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脑中留个印象就好,然后在工作生活中多尝试,慢慢体会。另一方面,如果已经有了一些“痛的领悟”,该怎么改进呢?多复盘,做得好的就继续做,做了后没啥效果,就停止做,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没做的,那就开始做。 再说回问题本身,什么是“靠谱”?靠谱的人又是什么样?我也还在摸索中。 其实每个人应该都对这个词有自己的理解,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就像罗振宇说,一个人靠不靠谱,看三点: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May 14,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二手世界

“二手交易虽然不起眼,却很重要,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遗失的东西。” 在这本《二手世界》里,作者以记者的视角,横跨五大洲、四大洋,到访各个国家的回收公司与二手市场,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 看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你知道它从哪来,又将去向何方吗?衣服领口的标签上可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语,随后出口到美国,一个美国人买来,穿了一段时间后,捐给了古德维尔(Goodwill)这类的二手商店,当这些二手衣物卖不出去时,很可能再次出口到坎德拉,在坎德拉裁剪成抹布,然后再出口,回到俄亥俄州的星牌抹布厂。听起来颇为荒谬,但是曾经单向流动的二手交易(从富国到穷国),已经演变成了多方的流动。 中国制造的低价商品让二手生意变得难做,破旧、耐用的老电器比新电器更值钱,一些产业链心照不宣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书中呈现了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有趣现象。作者更是寻根问底,揭露了某些资本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公开制造谣言,阻碍二手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把戏,这才是记者应该做的事。 发达国家的人们也许在享受过物质的充裕后能够想到自己对世界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在被迫维持极简生活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购物。见识过清理公司和堆积如山的二手物之后,意识到自己所珍视的东西,通常对他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作者更加坚定了应当克制购买欲望的想法。 如今,身边已经开始频频出现循环经济的身影,日常在使用的闲鱼、多抓鱼,以及街头的循环商店,如果二手市场发展良好,或许也能倒逼一手市场,从根本上生产好的东西,而不是垃圾。 二手世界很大很复杂,你有购置或出售过二手商品吗?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

May 2,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The Back of The Napkin

When you explain an idea to your friends or audience, will you pick up a pen and draw something? I’ve seen some of my colleagues done this way, and of course, he explained it very well, clearly, and insightful. It’s a great skill, and perhaps, it means a great way of thinking. So I found this book. This is a very easy reading book. Dan Roam,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whole method step by step, and it looks practical....

April 16,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全息玫瑰碎片

尽管最近的阅读状态很差,磨蹭于其他杂七杂八的事,导致这本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才看完。而自己又无力形容和描述,阅读过程中的视听享受,只能挤出苍白的形容:真好啊。 这一本是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集:《全息玫瑰碎片》。 很早之前就已听说过这如雷贯耳的名字,甚至也早早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同名的写作群体,全息玫瑰碎片 HologramRose。 到手的这本实体书,是机核网的特别版,多了一个封套,和一个特别定制的 PCB 电路板直尺,牛逼疯了! 关于威廉·吉布森,如果你听说过这个名字,赛博朋克之父,最著名的便是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而在这本《全息玫瑰碎片》中,收录了一些早期的短篇,你也可以在《神经漫游者》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我仍在惊叹,威廉·吉布森能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高科技,低生活”,绚烂又凛冽的赛博朋克世界。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薄薄的篇幅下,却是完整又丰富的世界观和架构。 我喜欢书中简短有力的描写,脑海中老是浮现起银翼杀手的画面,我是指 1982 年的那一版。我当然过分喜爱《银翼杀手 2049》,但是 1982 年老旧的画面,和幻想中赛博世界的疏远,才更有冲击和质感,忘不了雨夜的泪水。 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观赏一部部电影,倒不如说像是戴着 VR 头盔,跟着主角在那些世界上进行冒险。起初还略微反感于翻译,机械而又些许生涩,往后看反而觉得贴切,是那个世界应该有的样貌,而文字就是如此奇妙,明明是符号,却能将你拉入异世界的天地中。 随书附赠的 42 老师的导读也是精彩,看完每一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翻看他写的读后感,然后羞愧于自己没法写出这样的体验,并再一次感叹:真好啊。

March 22,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看完后对这本书略感失望。 从有限/无限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这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无限游戏的规则必须在进行过程中进行改变。 以此定义为根基,作者讨论了两种游戏的各种特征,例如惊奇在两个游戏中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死亡对于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重要性等。 沿着这个视角,社会可以视为有限游戏,大的社会包括大量的游戏,而文化则是无限的游戏。所以社会有边界来限制条条框框,而文化则由视界(horizon)来定义。接着又将权力、语言、性、疾病、死亡、战争、自然、机器、宗教、神话等我们在世上所遭遇的重要主题,都通过“两种游戏”这条线索,逐一思考了一遍。 卡斯似乎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游戏观”的转换,即从有限的游戏转向无限的游戏。但是,这两种游戏也绝非二元对立的吧,人也是复杂的。 能用一个视角的切入,来解释、解读整个世界,是很厉害、很酷的一件事,但也很赖皮。不过作者在开篇就悄悄掩盖了这一点,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哈哈。 另外,你有见过那种纯粹的无限游戏玩家吗?纪录片《徒手攀岩》 可能是对无限游戏最好的诠释:攀上酋长岩的那天下午,Alex 又开始了锻炼。

February 6, 2022

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 夜晚的潜水艇

或许是很久没有读文学,看书的节奏显得有些仓促,文字快速地流淌过我的眼睛和身体,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于是我立马把书合上,这不是看文学的好状态。 等了两天后再把书翻开,享受安静的午后片刻。 “游荡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 汉语的一种风度与可能性”,书腰上写着的这句话,是对整本书的精准概括了。 我又去翻阅了一下,之前看《文学阅读指南》时写的笔记。“为什么他们看小说像举着万花筒?”,忘记是自己的疑惑还是书里的原句,但是在阅读时,确切是看到了万花筒里折射出灿烂的光。彩蝶、流云、字碑、遁入虚空的琼浆、深海里的蓝色潜水艇,奇妙的意象随着乐章翩翩起舞。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听饶舌比较多的缘故,我有些在意文字的韵律。长句短句,抑扬顿挫,如果读起来连绵不绝,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趣,那就是好书了。但是也听说过,有些人看书的时候,脑袋里是没有声音的,仅仅是眼中的串串字符,每每想到这,“啊,真是有些可惜”。 “语言是惊人的创造力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造出的最辉煌的工艺品”,这是先前笔记里的摘录的另一句,读《夜晚的潜水艇》时,就像是在把玩精美的器具。然后风起,悄悄推开了,严丝合缝的想象力的窗户。

November 2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