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篇 英语学习回顾 - Stage Two 已经过去五个月了。

这五个月间,虽然也有保持日常的英文内容输入,但是感觉进步的速度有些放缓,预计获得阶段性提升的时间比想象的要长。当然,我学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试,对我而言,学习英语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所以在这一阶段,我调低了预期,拉长了整体的学习时间,并且改变了学习策略,采用“非均衡学习法”,以听力优先,尽可能融入生活。

什么是非均衡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强调了输出的重要性,利用输出来获取反馈,驱动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我也相信对于英语能力,有着短板理论,如果仅仅会听会读,但是不会写不会说,就不能证明英语能力好。

但是现在身处的环境决定了,很难有机会去说去写,也很少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反馈。所以想要自学英语,采用费曼学习法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可以怎么做呢?

语言学习是一个 输入 -> 理解 -> 输出 的过程,使用“非均衡学习法”,就是把重心放在输入环节,通过大量的听力、阅读,优先提高辨识和理解能力。那输出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听不懂别人在讲的内容,又怎么能和他们正常交流。所以,先保证自己能听懂、看懂,等到有机会时,再去联系口语、写作也不迟。

在输入环节中,主要练习的就是听力和阅读,而我采用的是以听力优先,阅读为辅。

为什么是以听力优先?

因为这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是先学习阅读的吗?并不是。小孩子在听大人讲话,听得多了,在脑中就会建立声音与事物、概念的联系,然后再通过识字,建立与文字的联系。更何况,阅读的时候,会在心里“听到”文字所对应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听力的辨识能力也会帮助提升阅读的流畅度。

不同于应试教育过程中听到的,那些精心设计的对话音频,你在生活中实际听到的英文内容,可能会充斥着连音、吞音,不同的地区会有千奇百怪的口音,甚至有很多“懂得都懂”的俚语,这些都会加大听力的难度,但学到的都是很实用的内容。例如,我在唢呐的嘻哈英文课里,就学习了不少嘻哈文化里常常能听到的“偷懒”发音和 slang。

当然,非均衡的输入练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年人的时间总是很宝贵的,而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额外付出很多的时间,诀窍就在于把英语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如何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

融入生活,就是将生活中的部分中文内容,平滑地替换为英文内容。例如将日常浏览的资讯源切换为英文网站,将打发时间看的长短视频换为英美剧,平时阅读的书籍改为看英文原版。不过要注意衡量自己的英语能力,挑选合适的内容,降低输入门槛。

我是怎么做的呢?15 分钟的通勤路上,我会听一期 EnglishPod 来学习单词、短语,目前已经听了 106 期;每天会检查一下邮箱列表里订阅的 newsletter,比如通过 Morning Brew 了解当天发生的世界新闻,通过 Emerging Tech Brew 了解 IT 相关的新闻。最近也有订阅一个帮助英语学习的英超周报,作者每周会更新一篇自己撰写的战报,并附上一段音频,讲解其中的词汇和术语。顺带一提,我在公众号上更新过两期 English Brew,就是受此启发,而素材来源,正是 Morning Brew 。中午午休的时候,原先都是在 bilibili 上看一些 up 主的视频,现在会固定看一集 Netflix 上的美剧,打开英文字幕。我的阅读书单,也正在逐渐更新为英文原版优先,虽然刚开始啃起来有些费劲,但能感觉到阅读能力的进步。其他零碎的冲浪时间,我会刷一刷 Reddit 或 YouTube。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阶段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总结,积累的过程会比较漫长,因此我调整了学习策略,并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而在英语学习上投资了这么久,是否有所回报呢?答案当然是有,在专业能力、各种软技能的学习上,我接触到了很多中文互联网上所没有的内容,例如软件架构编年史、David Perell 的写作课程,而通过阅读英文原版书,也能避免生涩的翻译所带来的理解偏差。

这些仅仅是开始,期待下一阶段学习所带来的成果。